20世紀六七十年代,人們相信雙手能創(chuàng)造奇跡——工廠里的工人甩開膀子加油干,農村的社員開墾梯田,無數平凡崗位上的奮斗者用汗水澆灌著美好明天的希望。那是個人人爭當“螺絲釘”的年代,工廠機床的轟鳴聲里,農村田壟的汗水滴落中,都蘊含著建設者的赤子丹心。
1967年,冬日的寒風中,16歲的我背著行李卷站在公社廣場上。生產隊長敲響銅鐘的那刻,驚醒了沉睡的沁河河畔。“要在河上架起通向未來的橋!”公社書記的話在晨霧中回蕩。剛畢業(yè)走出校門的我,主動請纓加入修橋突擊隊。母親攥著我的粗布衣角,欲言又止。她怎會想到,這個看似莽撞的決定,竟開啟了我與這座紅色豐碑永遠剪不斷的緣分。
工地上的條件,比想象中更艱苦。鐵鍬、抬杠、鐵錘,是我們的三大件。我們肩扛手提,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河床上夯筑橋基。手上磨出的血泡蟄進鵝卵石,解放鞋里積滿泥漿,但沒人喊過累。最難忘那個暴雨將至的黃昏,我們像螞蟻一樣忙著壘砌橋墩,雨水混著汗水順著安全帽檐流淌。炊事員大叔端來熱騰騰的面條時,每一雙眼睛里閃爍的,是困倦與滿足交織的光芒。
住在老鄉(xiāng)家的日子里,我學會了用扁擔挑起兩桶清水穿越三里土路。七旬李奶奶顫巍巍遞來的雞蛋,大嫂悄悄塞進我被窩里的紅糖,這些溫暖的細節(jié),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感動人。當我的手指被飛石砸傷時,村支書帶著慰問品冒雨探望;公社書記把珍藏的鋼筆送給了我,那“為人民服務”的誓言,從此烙進我的骨子里。
那座用雙手壘砌的石拱橋,見證著變遷也傳承著永恒。每當夕陽為橋身鍍上金邊,我總能看見昔日的影子在橋欄上徘徊:那個總搶著扛水泥的少年,那個悄悄給民工遞煙的老技術員,還有許許多多叫不上名字的伙伴——他們用雙手創(chuàng)造的不僅是一座交通樞紐,更是一座連接人心的精神紐帶。(黨傳奇)
為切實做好清明節(jié)期間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,濟源公安交管部門清明節(jié)前據往年出行數據,進行深入分析研判,將假期事故多發(fā)及危險路段、易擁堵路段,安全提示等內容提前發(fā)布,提醒廣大群眾出行注意道路交通安全。
2025-04-023月31日,示范區(qū)黨工委書記、市委書記徐衣顯調研王屋山片區(qū)工作。
2025-04-014月1日,示范區(qū)管委會主任、市長秦保建到思禮鎮(zhèn)調研。
2025-04-02濟源:漫山遍野梨花開 游人踏青賞花來 陽春三月,五龍口鎮(zhèn)馬村千畝梨園的梨花盛開,似云勝雪,吸引眾多游客前往踏青賞花,感受春日的浪漫與愜意。 2025-04-02
4月1日,2025年全省福利彩票工作會議在濟源召開,總結回顧2024年工作,分析研判當前形勢,安排部署下步重點工作。
2025-04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