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河南·讀懂中國丨七層“別墅”,焦作兩千年前就有了
關注濟源網微信
焦作市博物館館藏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
焦作市博物館館藏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
焦作市博物館館藏漢代四層彩繪陶倉樓
作為漢代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,陶倉樓在華夏文物特別是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地位,而其中最集中最精華的出土,來自焦作。一座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,堪稱焦作市博物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。
偏居豫西北的焦作,何以成為漢文化獨領風騷的遺存代表?4月22日,讓我們走進焦作市博物館,透過“山陽瑰寶”陶倉樓,探尋答案。
“山陽瑰寶”漢代陶倉樓,享譽海內外
位于焦作市建設路上的焦作市博物館主展廳內,陶器、銅器、古幣、瓷器等類型藏品豐富,而重頭戲,則是這里所收藏的讓國內外學者嘆服和博物館迷追捧的“山陽瑰寶”——漢代陶倉樓。在這些館藏中,一座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,層數最高,體量最大,如鶴立雞群,氣場強大。
保管員榮昱森介紹,這座陶倉樓2008年11月出土于焦作市山陽區(qū)李河墓群,通高185厘米,面闊162厘米,進深57.5厘米,細節(jié)豐富、匠心獨運,格局嚴謹??胺Q東漢建筑明器中的珍品。
榮昱森說,這座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是焦作出土陶倉樓中體量最大、工藝最復雜的復合式陶倉樓,采用中國古代建筑中級別最高的重檐廡殿樓閣式建筑形式,由主樓、附樓和院落組成。附樓位于主樓右側,主樓和附樓之間由空中閣道相連,其功能相當于現代建筑的過街樓或人行天橋。
“之所以戲稱其為‘個性陶倉樓’,源自于這是迄今出土的唯一一座附樓位于右側的連閣式陶倉樓,此外,樓體的幾何透窗欞裝飾也別具一格。”焦作市博物館副館長韓靜說,該陶倉樓主樓第一、二層為倉體,三層至六層應該是生活區(qū),其中有坐陶俑一個,可能是墓主人的化身。七層為望樓,可以遠眺。院落位于主樓前部,門外配有陶狗和負糧俑。
焦作市博物館館長郭繼賓介紹,該陶倉樓作為眾多陶倉樓中形制最雄偉的一座,先后兩度被特邀出展國外,對傳播中國悠久歷史,宣揚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“由于歷史原因,完整的漢代地面建筑幾乎是蕩然無存。作為建筑明器而被隨葬的陶倉樓,再現了當時的建筑風貌,對于研究漢代的建筑風格、世俗生活、莊園經濟具有重要的實物參照意義?!惫^賓說。
值得一提的還有,焦作市博物館館藏的一座四層彩繪陶倉樓,遍布樓體各個立面的彩繪紋飾,雖然歷經近2000年,依然艷麗,十分少見。
漢代陶倉樓文物珍品焦作獨領風騷
焦作市考古研究所所長韓長松介紹,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,焦作陸續(xù)發(fā)掘出土了七層及七層以下的陶倉樓近200座,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體量上,均居全國之首,可謂中國一絕。
截至目前,國內已出土的陶倉樓中,七層連閣式陶倉樓層數最多、高度最高、體量最大,共有6座,其中除了洛陽市1座外,其余5座均是在焦作地區(qū)出土,引人矚目。
從目前出土情況來看,焦作陶倉樓多發(fā)現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——漢山陽故城周圍區(qū)域的墓葬中,主要有馬作墓群、李河墓群、輪胎廠墓群、恩村墓群、蘇藺墓群、白莊墓群、待王墓群、馬村墓群等,絕大部分位于漢山陽縣管轄范圍內。
“種種跡象表明,陶倉樓集中在焦作地區(qū)出土可以說是理所當然,也正是山陽縣發(fā)達的農業(yè)經濟、璀璨的歷史文化,成就了價值非凡的陶倉樓?!表n長松說。
漢代陶倉樓鐘愛焦作來看看因為啥
偏居豫西北的焦作,在漢代建筑明器陶倉樓方面形成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,原因何在?
在郭繼賓看來,這絕非偶然,首要因素就是焦作區(qū)域的漢文化曾經非常繁榮,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視或者意想不到的客觀存在。
郭繼賓講,焦作古稱山陽、懷州,戰(zhàn)國時為魏邑,漢置山陽縣。東漢末年曹丕篡漢,奉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,至今在修武還有漢獻帝陵遺存。這段時期,為山陽城發(fā)展的頂峰,也是焦作封建社會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期。
從地理位置上說,漢山陽縣位于太行山南側,屬山前坡地向沁、丹河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,雖然交通便利,但并不處在南通洛陽、北接上黨的交通要道位置?!蔼毺氐牡乩砦恢?,使山陽縣躲開了戰(zhàn)火侵擾,山陽人民也因此避免了戰(zhàn)爭的荼毒,贏得了數百年安定的社會環(huán)境,經濟發(fā)展繁榮,使山陽縣具備了成為糧食生產基地的先決條件?!惫^賓說。
郭繼賓說,兩漢時期,山陽縣的氣候溫暖濕潤,土地平坦肥沃,河澤縱橫,加之山前平原北高南低不易致澇,是發(fā)展農耕的理想之地。糧食豐產,用于貯藏糧食的倉樓自然多見。
郭繼賓說,民以食為天,眾多的糧食需要安全儲存,而經濟富裕、財力雄厚之后,也使得當時的上層人士改善居住條件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。因此,倉樓這種集儲糧、居住、防御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應運而生,在漢代山陽大地悄然出現,并不斷發(fā)展。
“漢代信奉‘事死如事生’,講究厚葬,生前享受高樓大廈的土豪們,夢想著死后也能繼續(xù)享受,所以就讓能工巧匠比照著現實中的高大倉樓,制作出精美的陶倉樓,作為自己的隨葬重器?!惫^賓說。(大河報·豫視頻記者 李巖 實習生 喬思蕊 文 焦作市博物館供圖)